武汉市运峣安商贸有限公司

寻访“七夕文化之乡”郧西 织梦山水银河间


发布日期:2025-05-10 17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
寻访“七夕文化之乡”郧西 织梦山水银河间

9月23日,湖北郧西,2024年“芳华无穷好 幽闲郧西见”——后生喜爱的旅游筹议地寻访举止来到河汉乞巧织绣体验馆,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张阳阳体验手工织布。

9月24日,湖北郧西,2024年“芳华无穷好 幽闲郧西见”——后生喜爱的旅游筹议地寻访举止来到不雅音镇双石沟民俗村,学生们不雅看“十里红妆”婚俗饰演。

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”据说中,牛郎和织女分居河汉两岸,在七夕一年一会。

而在中国地舆疆土上,也确有一条河汉,它流经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,是世界上独逐一条以“河汉”定名的河流。

度过河汉,跨过“鹊桥”,穿过牵牛大路,来到七夕广场,驻足织女像前……9月23日,2024年“芳华无穷好 幽闲郧西见”——后生喜爱的旅游筹议地寻访举止来到郧西,来自17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,在这里开启了幽闲之旅。

“天上七夕,东谈主间郧西”

在郧西,有“天上七夕,东谈主间郧西”的说法。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七夕文化,郧西的七夕文化有着极度深厚的地舆与学理依据。

“‘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在民间成民风’是郧西七夕文化的写真。”在郧西县河汉博物馆,县民俗人人钟建华向学生们先容,“天上有银河与牛郎、织女星,地上就有咱们郧西的河汉,河两岸是名为‘石公公’‘石婆婆’的巨石,就像隔河汉而望的另楚寒巫。”钟建华说,除了这两座巨石,郧西还有“金钗石”“卧牛石”等地舆景不雅,不仅称号与据说故事中的意想逐一双应,就连位置王人出入无几。

有了河汉就有了另楚寒巫的爱情据说,也由此滋长出丰富多彩的七夕文化。

“郧西七夕”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技俩名录,从2010年起,七夕文化旅游节成为当地群众一年当中“最幽闲的期盼”,七夕文化也浸透在郧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。

坐落于河汉滨的郧西县不雅音镇刘家湾村,远山如黛,近水含烟,是据说中另楚寒巫初遇戏水的所在。

“咱们郧西是七夕文化之乡、中国喜鹊之乡。”刘家湾村党支部通知彭明勇先容谈,在他死后的田垄上,短短几米的距离就落了七八只喜鹊,“村里好多东谈主家王人从事七夕干系的旅游产业,目下村民日子好了,用的亦然清洁动力,毋庸上山砍柴,喜鹊也多起来了。”

七夕湾是村里遐迩驰名的表象区,如茵的绿草上,前来寻访的大学生们围坐在一齐,跳起民族跳舞,致意幽闲芳华。这片草坪不仅用于搭客烧烤、团建,还能举行“草坪婚典”,见证了许多新东谈主的幽闲转眼。

行走在刘家湾村,幽闲元素处处可见,不仅有“鹊桥荟”“七夕之爱”等开导雕刻,还有“牛郎庄”“织女坊”等杰作民宿。乘着七夕之风,村里饱读舞农户开办民宿、农家乐、家庭作坊等,还领导村民鼎力发展小生果产业、菊花产业等,村里先后有185户已改造了房屋。“村里建了个抖音直播带货基地,目下返乡的年青东谈主多了,咱们就让擅长的年青东谈主在基地直播带货农居品。”彭明勇说,刘家湾村的农居品卖得红火,连邻近州里的农居品王人送过来销售,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。

巧手“织”传承

郧西农耕致密悠久,另楚寒巫的故事亦然“欣然自喜”文化的雏形。除了刘家湾村用当代化产业赋能“耕农”外,“织布”在郧西也有了新阐述。

郧西织布是当地民间流行的传统手工本事,已稀有千年的历史,也入选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技俩名录。

在郧西体裁中心,大学生来到河汉乞巧织绣体验馆。一进门,数架木质织布机映入眼帘,店主邱敬晓正老到地将梭子穿行于线间,不一会儿,彩条图案逐渐裸露。学生们见状撺拳拢袖,纷纷当起了“织男”“织女”。

邱敬晓从小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长大,目染耳濡掌抓了织布的时代。2012年,她和丈夫王立兴开办了织绣体验馆,如今已有两家店面了,“政府给咱们提供了免费的时势店面,还通常组织非遗传承东谈主培训和疏导举止。”

前年,邱敬晓干涉了县妇联和东谈主社局举办的乞巧绣娘大赛织布集训班,培训了50多名学员,其中不乏年青学员,“看到有这样多年青的织布爱好者,我对这项非遗时代的传承更有信心了。”邱敬晓应允地说。

在她的门徒中,既有30多岁的年青东谈主,也有50多岁的妇女,人人在闲余时辰过来织布补贴家用,每月能有2000元控制的收入。邱敬晓说:“她们家里有老东谈主孩子,也不可出去打工,织布时辰解放,咱们但愿在传承的同期,也能匡助留守妇女改善家庭经济气象。”

不仅如斯,织布机还走进了郧西的幼儿园,成为了“非遗进校园”的课程之一。“咱们制作了小一又友也能使用的迷你织布机,很受孩子们宽待。”王立兴说,课后,有的小一又友以致会和父母专程到店里,长远体验织布本事。

织布机是织布本事的费事载体,在传承这门本事的20多年里,配偶俩不断矫正、转换织布机构造,以织出品性更好的布。“咱们对传统织布机进行袖珍化、轻量化改造,体积小更好上手,人人也学得快。”王立兴先容,传统织布机一轴线近300米长,且织布经过中不可窜改线的样貌,矫正后的袖珍织布机一轴线只好六七十米长,还能随时窜改线的样貌,操作更为机动,作品也更好意思不雅。

非遗馆内摆放的细致制品迷惑了学生们的眼力,七夕元素处处可见。名为“画鹊兆喜”和“金牛送福”的颈枕,深受搭客疼爱。还有针对情侣联想的布艺领巾,“织布机织出来的布柔嫩、透气性好,越用越舒畅,通常有搭客买过一次后就成了回头客。”王立兴说。

他们还在上大学的女儿也在店里忙前忙后,“我女儿亦然在织布机旁长大的,就像我小时候相似。”邱敬晓说,“但愿这项非遗本事能一代代这样传承下去。”

让民俗文化“活”起来

“起轿!”9月24日,大学生们来到不雅音镇双石沟民俗村,一下车,便听到司仪中气完全的一声喊。

人人抬眼望去,一位“新郎官”戴着红花骑在高头大立时,死后的花轿缓缓抬起,伴着喜庆的唢呐声、锣饱读声,一支迎亲军队披红戴花,边走边舞。

这是由龙桥村村民构成的十里红妆花轿迎亲队,正在进行七夕婚典民俗“十里红妆”饰演。

“昔日山高路远的地区,抬轿迎亲更像是一种集结信号,一家娶亲,全村迁徙,人人共同千里浸到喜庆的氛围中。”县文化和旅游局退休员工陈方艺先容,“十里红妆”不仅是民俗婚典的特有体式,亦然郧西传统文化生计的缩影。时于当天,抬轿这样的交通样貌已逐渐淡出了东谈主们的视野,但仍窜改不了老一辈东谈主对民间传统婚俗的吊祭。

学生们对这样的传统婚俗兴致完全,不少东谈主王人体验了一把“新郎官”和“新娘子”。来自北京大学的陈震宇擎着锣在军队中敲敲打打,“我故我在湖北黄石的县城,咱们故我的婚庆习俗即是这样,我小时候就会跟在军队里敲锣打饱读,是以今天来到这里有一种包摄感。”陈震宇说,“中国传统的婚典礼节和民俗是不该被渐忘的。”

这支饰演军队中的演员王人是隔壁的村民,有75岁的大哥爷,也有30多岁的留守妇女,每天一场30分钟的献艺,一个月能有600元的报答,“人人王人挺乐意加入的。”陈方艺说。

除了饰演组织者,陈方艺还有另一个身份,即是河汉民俗馆馆长。民俗馆的面积虽不大,却盛满了他征集的万里长征的民俗藏品,其中不少王人与农耕文化关联。“从20世纪80年代驱动,我就有强壮地网罗这些老物件了。好多东西是那时村民扔掉的,王人被我捡追想了。”陈方艺说,他念念网罗那些“如故丢失、正在丢失、行将丢失”的东西,因为“那王人是有顾忌的”。

本年64岁的他还通畅了我方的抖音账号,通过视频作品传播民俗文化,目下已有1万多粉丝,他亦然小盛名气的民俗文旅推选官。

最近几年,龙桥村的“十里红妆”不单是是饰演节目,更是不雅音镇不少新东谈主的婚典庆典,寰宇各地景区也幽静出现“十里红妆”的文旅饰演技俩。

对此,陈方艺乐见其成,“铺开了好哇!传统的东西毕竟如故有活力的。”

发布于:湖北省